给孩子放春秋假,那家长呢?| 锋面评论

Connor 火必全球交易所 2025-09-17 1 0

给孩子放春秋假,那家长呢?| 锋面评论

9月16日,商务部等九部门印发《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》,提出五方面十九条举措。

其中,关于“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”的条款引发社会热议。这项政策提出,在保持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,通过调整假期结构,将传统寒暑假的一部分时间分配到春秋两季,以期促进旅游消费,满足气候适应与生产安排之需。然而,“加假不加量”的安排背后,却浮现出一个棘手的现实问题:孩子的假期增加了,家长的假期又在哪里?

从教育规律看,春秋假的设置确有可取之处。漫长的寒暑假某种程度上是农耕时代的产物,与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已有脱节。春秋季节气候宜人,是开展户外教学、社会实践的好时机。但任何教育政策的实施都离不开社会土壤。我国双职工家庭占绝大多数,父母双方均全职工作的比例很高。即便在现有假期模式下,“假期带娃难”已成为许多家庭的痛点,衍生出了庞大的课外班市场和隔代抚养现象。春秋假的设置,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困境。这也是不少网友持反对意见的原因:“学生放假了,家长给放假不?家长不放假,靠谁去消费?孩子放那么多假,家长都要疯了!”“先把爹妈的双休安排起来!”

事实上,此前全国已经有不少省市探索实施春秋假制度。杭州是 “先行者”,自2004年起开始实施中小学春秋假试点。近年来,杭州春假的时间一般在5月前后,秋假的时间则是10月前后。去年9月19日,有杭州市民在网上建议“取消杭州市主城区学生的春秋假”。这位市民说得很实在:“以秋假为例,经过为期2个月漫长的暑假,开学后马上是中秋假期,接着是国庆长假。孩子们刚好回校后差不多决要收心了,又放假了。同时,拜托考虑一下,双职工多孩的家庭,孩子们放秋假,那么孩子父母单位是否也能同时放秋假。如果孩子放假在家,父母在上班,孩子在家的安全问题谁来确保?”

的确,无论是研学实践还是旅游消费,都需要时间,而时间对于现代职场父母而言,恰恰是最稀缺的资源。没有父母的陪伴,学生尤其是低龄学生的春秋假很可能转化为“补课假”或“电子产品假”。这种困境也反映了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一个常见现象——将儿童视为独立于家庭与社会背景的个体,忽略了任何针对儿童的政策调整,必然会对家庭系统产生连锁反应。

缺乏配套支持的春秋假政策,意味着将压力转嫁给家庭,特别是女性,进一步加剧职场父母的角色冲突。纵观全球,休假制度较为成熟的国家在设置学生假期时,普遍会同步考虑家长的休假安排。但在我国,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率仍有待提高,许多员工不敢休、不能休的现象依然存在。当孩子的假期成为“常数”,父母的假期成为“变量”,家庭时间协调的天平必然倾斜,面临更大的看护压力和经济负担。

春秋假的探索无疑是值得鼓励的。网友们反对的不是春秋假,而是缺少配套支持措施的春秋假。必须强化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力度,让父母有能力陪伴孩子度过新增假期。有关部门也可以考虑推出“亲子假”制度,允许父母在孩子的春秋假期间享受一定天数的特别休假。同时,要有托底措施,通过发展多元化的托管服务体系,包括学校的假期托管、社区的儿童中心和市场化的育儿服务,为不同需求的家庭提供选择。

春秋假争议的背后,折射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——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平衡,个体福利与集体利益的关系,教育政策与社会政策的协同等等。好的政策要创造学生、家长、学校和社会的多赢局面,而不是拆东墙补西墙,以一方负担加重为代价来换取。教育的改革也不只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,它关乎我们如何理解工作与生活、个人与家庭、经济与社会的关系。如何重新梳理与平衡好这些关系,才是这次假期调整政策带给我们最深的思考。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