吾乡大藏·吴中 | 馆长说:博物馆不是流量的背景板,我们不想做网红博物馆

Connor 火必官网 2025-10-27 1 0

吾乡大藏·吴中 | 馆长说:博物馆不是流量的背景板,我们不想做网红博物馆

近年来,全国各地博物馆频频“出圈”,“预约难“”一票难求”“打卡圣地”也成为高频词。

公众对于文博的热情持续升温固然令人欣慰,但也引发思考:热度背后,博物馆究竟该如何发挥真正的教育与文化功能?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在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谈到,“博物馆热”令人欣喜,但是要建成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博物馆,不仅展陈、教育等功能很重要,还需要提升博物馆的研究能力。

文汇报:这两年有很多博物馆在网上火爆“出圈”,不少博物馆的展览甚至一票难求。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?

陈曾路:博物馆越来越热,这当然是好事。但是我们也要警惕,突然的狂热未必有利于促进文博事业的健康发展,甚至有时候还会带来副作用。比如,不少观众前来观展,主要目的是拍照,展厅里到处是“打卡”的身影,而参观者在博物馆里与历史、与世界的链接和安静的思考却被忽略了。博物馆应该是一个沉静的空间,帮助人们和历史、文化发生真正的连接,而不是当流量的背景板。

就拿现在的“汉服热”来说,到处都是“我在某某路等你来”“我在某某街很想你”这类网红路牌,很多年轻人身穿的所谓“汉服”,仔细辨别,很多是汉代的下装配着宋代的上衣,再加上泉州的簪花——外表繁华,其实非常混乱。当这种“不辨流派、不讲体系”的热潮达到一定程度后,人们反而会很快失望,觉得“原来这些都是错的”“这些不是传统,不是历史”,干脆弃之。如此循环,文化传承反而会受到负面影响。

所以,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播,也要精心开展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播。媒体和公众都需要摆脱极端化的叙事,学会更细致地讲述和理解传统文化。只有这样,考古与博物馆的价值才能真正转化为全民的文化自觉。简言之,“博物馆热”既反映了公众对文化的渴望,也在另一个维度上说明我们的博物馆教育存在一些短板。热闹不等于理解,人潮不等于深度。文化需要热爱,更需要冷静。

文汇报:我们发现,吴文化博物馆二楼窗外的风景非常美,这里会不会吸引很多“为了出片而逛展”的观众?作为专业人士,您给参观者的观展建议是什么?

陈曾路:很多人走进博物馆,第一反应就是掏出手机。最后他们带走的是几百张照片,而不是一次深刻的体验。我们二楼落地窗外是澹台湖,可以看到著名的古桥宝带桥,这些景观也是博物馆的一部分,我并不反对拍照,但更期待观众能放下手机,安静地与展品对视,体会其中的历史气息与文化价值。

展开全文

博物馆的工作和传承人类文明相关,这本身是一件很伟大的事,博物馆也应该让参观者感受到这种伟大。一个博物馆要建成世界级的博物馆,固然应该想方设法吸引世界一流的文物来开展,争取更多的捐赠人,同时也要提升研究水平,通过一流的研究力量聚集研究资源,构建自己的馆藏。

文汇报:那您认为博物馆工作还有哪些可以提升的空间?

陈曾路:博物馆不仅是展览空间,更是公共学堂和心灵净土。它既帮助我们看清历史的脉络,也提醒我们在现实中如何生活。只有当人们在博物馆里得到思考与净化,这股“博物馆热”才能真正走向文化自觉,而不是一阵风。而这就需要我们博物馆真正发挥教育功能。

我一直强调,博物馆教育的核心不是“搬运知识”,而是“传递方法”。文物的相关历史知识重要吗?当然,了解历史知识很重要,但在AI时代,和文物相关的知识点几乎随手可得。那么,未来的博物馆应该给观众什么呢?实际上,在方法论方面,我们还有很多工作可做。因为博物馆是最接近于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个学习场景,博物馆真正的价值在于营造一个贴近现实的学习场景,让观众在展览中学会观察、提问、讨论,进而养成批判性思维。

遗憾的是,我们很多博物馆教育活动停留在表面,比如“讲解青铜器的年代”“介绍某幅书画的来历”。这些知识固然重要,但如果没有方法论,就难以形成真正的教育闭环。博物馆理应帮助公众把知识变成思维方式。

文汇报:吴文化博物馆在展览方面有哪些坚持,还将有哪些新探索?

陈曾路:我们不想做“网红博物馆”,博物馆确实期待更多观众来观展,但不希望有太多只为打卡而来的观众,因为这样势必会让真正想参观的人观展体验受到影响。

我们场馆坚持“不预约”,就是希望想来观展的人随时都可以进来,不希望人为制造“稀缺感”。目前,吴文化博物馆工作日的日均流量在一千人左右,周末大约两三千人左右,这给观众提供了一个比较舒适的参观环境。我们希望,来参观的观众能把逛博物馆作为生活的一部分。

在展览方面,吴文化博物馆强调“学术的深度”与“大众的可看性”结合,希望在布展中既注重内容的严谨,也在设计上力求让人易于理解。诚然,有时布展难免庸俗化,但我们始终在努力平衡“通俗”与“不庸俗”。我认为,这种尺度的把握,是所有博物馆的长期课题。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