蒙古最高层激烈内斗,结果两败俱伤,沉默72小时,总统亲自力排众议,不能再这样乱下去了!
据北京日报报道,2025年10月的蒙古政坛,活脱脱上演了一出比谍战剧还跌宕起伏的权力大戏。6月刚上任的总理贡·赞丹沙塔尔,8月忙着搞反腐想巩固地位,9月就在党内选举栽了跟头,10月17号国家大呼拉尔突然发难把他罢免,没想到才过三天,10月20号总统呼日勒苏赫就拿着“投票方式和出席人数计算错误”的理由,把议会的决定给全面否决了,更戏剧的是10月22号宪法法院直接判定罢免程序违法,赞丹沙塔尔当天就官复原职。
要说这场闹剧的根子,还得从人民党内部找。赞丹沙塔尔代表的是矿业保守派,而议长阿玛尔巴伊斯格楞那边是“青年改革派”,两边早就因为执政路线吵得不可开交。赞丹沙塔尔急着搞反腐,表面上是整顿风气,实际上是想趁机清洗异己,可他没料到阿玛尔巴伊斯格楞直接拿议会投票的程序问题说事,原本该讨论国家发展的政策辩论,硬生生变成了互相拆台的权力绞杀。

编辑
这场内斗最直接的受害者,是蒙古本就脆弱的经济。蒙古经济全靠矿产出口过日子,煤矿、铜矿、原油这些地下挖出来的东西就是支柱,可现在前三季度工业总产值掉了一大截,煤矿挖不动、原油抽不出,连带着工厂开工都不足。老百姓手里的钱越来越毛,超市里的东西一天一个价,去年上半年GDP才勉强涨了点,通胀却飙到两位数,工资根本追不上物价,日子过得紧巴巴。更糟的是政策朝令夕改,昨天说要给外资减税吸引投资,今天新班子上来又说要加税查账,搞得外国企业根本不敢来。澳大利亚那家搞铜矿的公司,本来答应的大笔投资说撤就撤,矿场勘探队直接打包回家;俄蒙那边的天然气管道,画图纸都好几年了,现在挖土机停在工地上晒太阳,管道接口都锈得快粘在一起了。
政治程序也跟着出了乱子。议会罢免赞丹沙塔尔那回,投票的议员里好几个资格都说不清,有媒体扒出来其中俩人早就被暂停党籍,按规矩根本没投票权,计票的时候数字也对不上,有人说多算了三票赞成票,有人说少算了两票反对票,本来该板上钉钉的事愣是闹出一堆漏洞。总统一看这程序太糙,把议会的决定退回去说不合规矩,宪法法院更绝,直接宣判罢免决议违宪,这下议会不高兴了,发声明说总统越权干预立法,总统办公室反手就怼回来,说你们议会瞎搞程序正义,法院夹在中间两头受气,说好的权力制衡变成了权力打架,老百姓对政治体制的信任度一降再降。

展开全文
编辑
更深远的影响还在外交和区域合作上。蒙古夹在中俄中间,本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一环,可现在政坛这么一闹,之前谈好的合作全卡壳了。中蒙边境矿产合作签了协议却开工不了,说好的跨境铁路也画在纸上停着不动,中方企业只能先把资源采购转到俄中亚那边去,毕竟做生意总得找个政策稳定的伙伴。俄罗斯也跟着倒霉,俄蒙天然气管道挖了一半没人管,西伯利亚的能源想往南运,现在得绕更远的路,“一带一路”上搞跨境基建最看重稳定,蒙古这边三天两头换政策,旁边国家做项目前都得掂量风险,本来一路顺风的资源供应链,平白添了不少说不准的麻烦。
有人说美国等西方国家可能会借这个机会渗透,想把蒙古打造成“东亚版民主样板”,前几年还搞过“印太民主峰会”请蒙古站台,现在政局动荡正好是他们乐见的“窗口期”。可这些人忘了蒙古是个内陆国,出口通道不是靠俄罗斯就是靠中国,真要跟西方走得太近,先扛不住的肯定是自己的经济。总统呼日勒苏赫沉默72小时后出手否决,说白了就是不想让蒙古继续乱下去,他心里清楚,现在的蒙古根本耗不起——手里握着矿产、能源这种硬通货,却因为政局动荡把合作机会晾在一边,本来能通过基建、资源出口带来就业、改善民生的机会,全被卡在了“不确定”里。

编辑
现在的蒙古就站在十字路口,要是还不赶紧稳住政局,把“稳定”当成头等大事,继续陷在权力斗争里,经济只会越来越差,民生只会越来越糟,最后受损的还是整个国家。周边国家虽然有替代方案,但谁也不会彻底舍弃蒙古这个地理节点,要是蒙古能早点清醒过来,回到务实合作的轨道上,之前卡壳的中蒙俄合作项目未必没有重启的可能。毕竟在“一带一路”互利共赢的框架下,大家都想找个稳定的伙伴一起发展,蒙古要做的,就是别再自己折腾自己了。









评论